資訊素養是指具備有效地尋找、組織、評估、利用和創造文字、圖片、媒體及電子資訊等範圍的整體能力和態度(林菁,2004;AASL & AECT, 1998; ACRL, 2000)。
由於資訊可以多元的方式呈現,故許多學者以為資訊素養的範圍應包括圖書館素養、圖像素養、媒體素養,及電腦網路素養等四大領域(林菁,2004;McClure, 1994; Eisenberg, Lowe & Spitzer, 2004)。
鑑於廿一世紀資訊的暴漲,學者專家多建議以學生資訊探究的學習方式代替教師的講述法,以培養學生成為新世紀的學習型公民(林麗娟,2004;Audet & Jordan, 2005; Callison & Preddy, 2006)。所謂資訊探究式學習就是老師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退居促進者的角色,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尋找、分析並比對相關資訊,最後獲得問題的結論。
Callison 和Preddy(2006)認為資訊探究應包括詢問、探究、同化、類推和反省等五個交錯的元素,意即學生首先根據已尋獲的資訊提出問題,之後再大量探究二手及一手資訊,以找出問題的焦點;接著將習得的資訊整合於自己已知的知識體系中,並根據客觀的證據提出合理的推論;最後反省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自己是否成功地回答了問題,並且使用了最佳的資訊。Ciardello(1998)更指出好的探究問題應符合學生程度,但須具挑戰性、爭議性及多元思考方向等特性。因此,Hakkarainen 建議僅提供問題導向學習環境是不夠的,教師應與圖書館員更密切地合作,以將資訊素養的教學更完整的融入課程中才真有幫助。黃文樺與林麗娟(2007)則透過主題探究的方式,將資訊素養活動融入國小五年級課程中,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利用圖書館、資料庫與網路資源上均有成長,包括會使用多元的資訊、會使用關鍵詞與布林邏輯等,並且更願意利用這些管道進行往後的主題探究。
BIG6技能(大六教學法)
歷來學者專家曾從許多不同的取向,提出實踐資訊素養歷程的模式如 BIG6(Big Six Skills;又稱為大六技能) 是一種資訊與科技素養模型與課程,從幼稚園到高等教育都能實施,也有人稱其為資訊問題解決策略!學生們可用以處理任何問題、作業、決策與任務。是由Eisenberg與Berkowitz於1990年提出的一種資訊尋求模式,也是一種提昇資訊素養的途徑,在早期大部份應用在圖書館推廣教育與資訊問題的解決上,近年來,由於各國教育對資訊素養的重視,漸漸的融入到各學習領域,在美國,曾有許多學校,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都曾將BIG6技能融入在課程中,以輔助學習者資訊搜尋及資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昇。圖書館員、教師與資訊媒體專家都認為BIG6技能可以幫助學習者獲得資訊素養,並且能提昇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BIG6.com,2002;謝政耀,2003;吳明隆、林振欽,2005)。
Big6模式主要包括六個步驟,分別是問題定義(task definition)、尋找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取得資訊(location & access)、使用資訊(use of information)、統整資訊(synthesis)和評估(evaluation)。
其中問題定義步驟主在探詢「我有興趣研究或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及「這個問題的範圍可以包括甚麼?」;在尋找策略時,則要深思「我可以利用什麼方法找到需要的資訊來源?」、「哪些資訊來源是最適當的?」兩個問題,之後才能進入取得資訊階段。教學科技與媒體91 (2010 年3 月): 37-633取得資訊著重「我可在哪裡找到資訊來源?」、「我要如何在每一個來源中找到需要的資訊?」;待尋找到資訊後,使用資訊步驟強調使用者要思考「每一筆來源中有那些資訊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應該如何記錄資訊中的重點?」。之後,Big6 模式進入統整階段,即要知道「我要如何組織資訊以解決我的問題或完成任務?」,而且再評估「我的問題解決或我的任務完成了嗎?」,以及「我是否有達到每一項要求?」二個問題。
Big6這些技巧不是個自獨立的單一事件,也不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但它們彼此間卻是關係緊密的序列活動,主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它可適用於不同的年級和學科,也能應用於難易差異懸殊的各種生活問題中,如從如何做一客香蕉冰淇淋到寫一篇嚴肅的研究報告,都可用big6的6個階段來解決問題。
(Eisenberg Cberkowitz,1999)。
在文中提到大學生的資訊素養:
大學生目前仍然欠缺完整的資訊搜尋、取得、使用與評估之資訊素養。就如Brown、Murphy 和Nanny(2003)所言,如何將一位「科技通」(techno-savvy)的大學生轉變為「資訊素養通」(info-savvy),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一起來關心並重視的課題。
根據研究發現(林菁,2008)大學生最難的就是問題定義:「因為我們就一直沒有分得很清楚…東西太廣,等做的時後就會一直改」(S5-A 訪20080117);「有些東西就是不知道要把它歸類在哪裡...都會有交集」另外,雖然研究台灣建築的學生於期末訪談中仍表示Big6 模式中最困難的部份仍是問題定義,但已體認到它的重要性,也瞭解它的變動特性(S 建訪20080620):問題定義就是決定你以後要怎麼做,如果一開始沒決定好,以後就會做得亂七八糟。
資訊素養等相關素養及Big6還是需要從小學習,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化繁為簡解決各方面的問題,並培養獨立思考與批判的精神。
參考資源:
林菁(2010)。「利用Big6 問題解決模式教導大一學生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頁37-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