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課後心得--資訊行為

   
  那天才在學校播放 [兒童人權] 影片,內容大多是演因為天災人禍造成世界各國還有很多兒童流離失所未受到妥適的照料與受教育的權利。光是阿富汗因為戰爭就損失2,780億元,它和越南目前都因戰亂在地上還埋有許多的地雷呢!老師播影片的目的是要學生知福惜福。看這段影片倒讓我想起我們圖資界也很重視和關心--資訊貧窮理論、弱勢團體看來各界關心的焦點都差不多!`
在文獻中,與資訊行為有關的理論目前主要有三種
1.        資訊貧窮理論:
   貧窮的人較少與生活圈外的人互動,因此他們不輕易相信他人,為了保護自己,會有守密及瞞騙的行為。而他們所選擇的資訊,會與他們的生活或所關心的事務有關聯。
2.       圓周生活理論:
生活在特定圈子的成員,因為有共同的觀點與相互關懷,形成共同的世界觀,產生習慣性模式,維持圈子內的平衡。也因為有相同的世界觀,讓他們得以評估及解釋該圈內世界。
3.       規範的行為理論:
世界中的人們看到或表現出適合某些特定情境的行為,會受到社會標準所趨使。
  關於葉乃靜教授這篇[基於資訊行為實證研究建構回應弱勢族群需求的圖書館資訊服務],看了感觸頗多某天看到一份統計資料,臺灣現在的社會原住民人口佔49%人而外來人口佔51%。北市圖總館將該館九樓全部設成東南亞資料館,在本校的小學大陸媽媽也佔很多的比例。在此社會趨勢與變遷下圖書館員研究與探討外來人口(有大部份是弱勢族群—外籍新娘來自貧窮落後的國家)實有必要。另外提供相關的資訊和協助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寫到這裏是否我們也要進修東南亞語言作為溝通協調的管道,因此以下節錄葉教授對弱勢族群對資訊需求及資訊行為的看法:           [圖書資訊服務提供者致力於改善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學習資源及提升其資訊素養。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典範,人民的資訊需求為圖書資訊服務的根本其中包括臺灣的原住民、新住民、同性戀者。受訪者的社會處境就像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一樣,屬於社會中低收入、低教育水準以低資訊素養的一群。基於文獻探討以及作者的三個資訊行為之實證研究,本文提出發展中國家資訊服務的五大解決方案,包括了解人們對於資訊的定義、他們的資訊需求及,包括了解人們對於資訊的定義、他們的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等,同時強調應針對他們的口傳文化與地方性知識進行研究,最後,找出改善他們資訊素養的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應重視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文中也提及改變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例如,我們常常關注在圖書館管理以及資源收集的部份,但現在,我們的想法可以從機構管理或是館藏方面轉到資訊需求方面。葉乃靜(基於資訊行為實證研究建構回應弱勢族群需求的圖書館資訊服務) 葉教授說要從居民的日常生活開始和注重教育我是非常同意給他吃魚不如教他釣魚。在圖書館方面可增加外來族群的書籍和舉辦相關活動在教育方面晚上可開辦補校協助他們融入台灣的社會。將來台灣這國家是否強大茁壯就要看這些外來的新移民,各界在此都要盡一份心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