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課後心得--資訊素養

         在這訊息萬變的年代,處理事情要有好方法,坊間也出了許多書。看了資訊素養的相關文章,除了四大素養之外及big6模型課程,不論用在作學問、解決問題或工作上,都可廣泛的應用且有系統的整理,在廣大的範圍中找到方向,值得我們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與態度。
    資訊素養是指具備有效地尋找、組織、評估、利用和創造文字、圖片、媒體及電子資訊等範圍的整體能力和態度(林菁,2004AASL & AECT, 1998; ACRL, 2000)。
    由於資訊可以多元的方式呈現,故許多學者以為資訊素養的範圍應包括圖書館素養、圖像素養、媒體素養,及電腦網路素養等四大領域(林菁,2004McClure, 1994; Eisenberg, Lowe & Spitzer, 2004)。
    鑑於廿一世紀資訊的暴漲,學者專家多建議以學生資訊探究的學習方式代替教師的講述法,以培養學生成為新世紀的學習型公民(林麗娟,2004Audet & Jordan, 2005; Callison & Preddy, 2006)。所謂資訊探究式學習就是老師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退居促進者的角色,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尋找、分析並比對相關資訊,最後獲得問題的結論。
    Callison Preddy2006)認為資訊探究應包括詢問、探究、同化、類推和反省等五個交錯的元素,意即學生首先根據已尋獲的資訊提出問題,之後再大量探究二手及一手資訊,以找出問題的焦點;接著將習得的資訊整合於自己已知的知識體系中,並根據客觀的證據提出合理的推論;最後反省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自己是否成功地回答了問題,並且使用了最佳的資訊。Ciardello1998)更指出好的探究問題應符合學生程度,但須具挑戰性、爭議性及多元思考方向等特性。因此,Hakkarainen 建議僅提供問題導向學習環境是不夠的,教師應與圖書館員更密切地合作,以將資訊素養的教學更完整的融入課程中才真有幫助。黃文樺與林麗娟(2007)則透過主題探究的方式,將資訊素養活動融入國小五年級課程中,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利用圖書館、資料庫與網路資源上均有成長,包括會使用多元的資訊、會使用關鍵詞與布林邏輯等,並且更願意利用這些管道進行往後的主題探究。

BIG6技能(大六教學法)
  歷來學者專家曾從許多不同的取向,提出實踐資訊素養歷程的模式如 BIG6(Big Six Skills;又稱為大六技能) 是一種資訊與科技素養模型與課程,從幼稚園到高等教育都能實施,也有人稱其為資訊問題解決策略!學生們可用以處理任何問題、作業、決策與任務。是由EisenbergBerkowitz1990年提出的一種資訊尋求模式,也是一種提昇資訊素養的途徑,在早期大部份應用在圖書館推廣教育與資訊問題的解決上,近年來,由於各國教育對資訊素養的重視,漸漸的融入到各學習領域,在美國,曾有許多學校,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都曾將BIG6技能融入在課程中,以輔助學習者資訊搜尋及資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昇。圖書館員、教師與資訊媒體專家都認為BIG6技能可以幫助學習者獲得資訊素養,並且能提昇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BIG6.com2002;謝政耀,2003;吳明隆、林振欽,2005)
    Big6模式主要包括六個步驟,分別是問題定義(task definition)、尋找策略(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ies)、取得資訊(location & access)、使用資訊(use of information)、統整資訊(synthesis)和評估(evaluation)。

其中問題定義步驟主在探詢「我有興趣研究或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及「這個問題的範圍可以包括甚麼?」;在尋找策略時,則要深思「我可以利用什麼方法找到需要的資訊來源?」、「哪些資訊來源是最適當的?」兩個問題,之後才能進入取得資訊階段。教學科技與媒體91 (2010 3 ): 37-633取得資訊著重「我可在哪裡找到資訊來源?」、「我要如何在每一個來源中找到需要的資訊?」;待尋找到資訊後,使用資訊步驟強調使用者要思考「每一筆來源中有那些資訊對我來說是有用的?」、「我應該如何記錄資訊中的重點?」。之後,Big6 模式進入統整階段,即要知道「我要如何組織資訊以解決我的問題或完成任務?」,而且再評估「我的問題解決或我的任務完成了嗎?」,以及「我是否有達到每一項要求?」二個問題。
Big6這些技巧不是個自獨立的單一事件,也不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但它們彼此間卻是關係緊密的序列活動,主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它可適用於不同的年級和學科,也能應用於難易差異懸殊的各種生活問題中,如從如何做一客香蕉冰淇淋到寫一篇嚴肅的研究報告,都可用big66個階段來解決問題。
(Eisenberg Cberkowitz,1999)

  在文中提到大學生的資訊素養:
大學生目前仍然欠缺完整的資訊搜尋、取得、使用與評估之資訊素養。就如BrownMurphy Nanny2003)所言,如何將一位「科技通」(techno-savvy)的大學生轉變為「資訊素養通」(info-savvy),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一起來關心並重視的課題。
   根據研究發現(林菁,2008)大學生最難的就是問題定義:「因為我們就一直沒有分得很清楚…東西太廣,等做的時後就會一直改」(S5-A 20080117);「有些東西就是不知道要把它歸類在哪裡...都會有交集」另外,雖然研究台灣建築的學生於期末訪談中仍表示Big6 模式中最困難的部份仍是問題定義,但已體認到它的重要性,也瞭解它的變動特性(S 建訪20080620):問題定義就是決定你以後要怎麼做,如果一開始沒決定好,以後就會做得亂七八糟
   
資訊素養等相關素養及Big6還是需要從小學習,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化繁為簡解決各方面的問題,並培養獨立思考與批判的精神。

參考資源:

林菁(2010)。「利用Big6 問題解決模式教導大一學生資訊素養之行動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頁37-63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課後心得—資訊與知識組織

    我們是第八組介紹 [知識管理],知識管理除了理論、導入流程與策略外最重要就是知識組織這個單元了(可參考阮明淑(2006),邱子恆著《知識管理與知識組織》。
其定義及內容如下:
  「知識(資訊)組織」是指人類所有資訊紀錄的組織。例如各種的書籍、影像資   料、聲音資料、圖像資料或是各樣的網路資源及不同的資訊物件。
內容分為摘要、索引、編目、分類(包括分類學與知識本體)、網路資源描述、後設資料、索引典六個面向。(資料取自小組pp)
          圖書館已轉型為數位圖書館其傳統的分類、編目技術也受到挑戰轉變成知識
(資訊)組織;而相關編目標準作業,受到網路科技的影響也在修訂中。
    以下是IFLA所訂,有關書目的新觀念架構FRBR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書目記錄功能要件)簡介:
    書目記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簡稱FRBR)是1990國際書目控制暨國際機讀編目格式核心活動(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MARC Core Activity,簡稱UBCIM)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所舉辦的書目記錄研討會中的決議,該研討會之目的在訂定國際性的核心書目記錄標準。由於FRBR 不論在觀念上或是實作上都將對未來的編目作業與書目記錄在OPAC 的呈現和檢索方式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可以應用於電子圖書館,讓各類型資訊資源的版本連結更具彈性。
   FRBR 未來是目前的編目標準?些都是有待解的課題。由於受到FRBR模式發展的影響,相關的編目標準,包括:AACRMARC ISBD 進行其修訂作。
    連圖書館的核心工作都在修改中,就像我們上[網路技術]XML一樣,館員也需銳變和創新才能成為專業館員符合時代的需求。

  參考資料: 張慧銖、林時暖(2004)。「書目記錄功能需求之發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 73, 45-61

課後心得--資訊行為

   
  那天才在學校播放 [兒童人權] 影片,內容大多是演因為天災人禍造成世界各國還有很多兒童流離失所未受到妥適的照料與受教育的權利。光是阿富汗因為戰爭就損失2,780億元,它和越南目前都因戰亂在地上還埋有許多的地雷呢!老師播影片的目的是要學生知福惜福。看這段影片倒讓我想起我們圖資界也很重視和關心--資訊貧窮理論、弱勢團體看來各界關心的焦點都差不多!`
在文獻中,與資訊行為有關的理論目前主要有三種
1.        資訊貧窮理論:
   貧窮的人較少與生活圈外的人互動,因此他們不輕易相信他人,為了保護自己,會有守密及瞞騙的行為。而他們所選擇的資訊,會與他們的生活或所關心的事務有關聯。
2.       圓周生活理論:
生活在特定圈子的成員,因為有共同的觀點與相互關懷,形成共同的世界觀,產生習慣性模式,維持圈子內的平衡。也因為有相同的世界觀,讓他們得以評估及解釋該圈內世界。
3.       規範的行為理論:
世界中的人們看到或表現出適合某些特定情境的行為,會受到社會標準所趨使。
  關於葉乃靜教授這篇[基於資訊行為實證研究建構回應弱勢族群需求的圖書館資訊服務],看了感觸頗多某天看到一份統計資料,臺灣現在的社會原住民人口佔49%人而外來人口佔51%。北市圖總館將該館九樓全部設成東南亞資料館,在本校的小學大陸媽媽也佔很多的比例。在此社會趨勢與變遷下圖書館員研究與探討外來人口(有大部份是弱勢族群—外籍新娘來自貧窮落後的國家)實有必要。另外提供相關的資訊和協助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寫到這裏是否我們也要進修東南亞語言作為溝通協調的管道,因此以下節錄葉教授對弱勢族群對資訊需求及資訊行為的看法:           [圖書資訊服務提供者致力於改善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學習資源及提升其資訊素養。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典範,人民的資訊需求為圖書資訊服務的根本其中包括臺灣的原住民、新住民、同性戀者。受訪者的社會處境就像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一樣,屬於社會中低收入、低教育水準以低資訊素養的一群。基於文獻探討以及作者的三個資訊行為之實證研究,本文提出發展中國家資訊服務的五大解決方案,包括了解人們對於資訊的定義、他們的資訊需求及,包括了解人們對於資訊的定義、他們的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等,同時強調應針對他們的口傳文化與地方性知識進行研究,最後,找出改善他們資訊素養的方法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應重視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文中也提及改變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例如,我們常常關注在圖書館管理以及資源收集的部份,但現在,我們的想法可以從機構管理或是館藏方面轉到資訊需求方面。葉乃靜(基於資訊行為實證研究建構回應弱勢族群需求的圖書館資訊服務) 葉教授說要從居民的日常生活開始和注重教育我是非常同意給他吃魚不如教他釣魚。在圖書館方面可增加外來族群的書籍和舉辦相關活動在教育方面晚上可開辦補校協助他們融入台灣的社會。將來台灣這國家是否強大茁壯就要看這些外來的新移民,各界在此都要盡一份心力了。

課後心得--資訊計量學

       看了這組同學的pp檔及蔡明月教授的相關資料本學科在介紹資訊計量學、
書目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網路計量學四者的演變及發展歷程,其重點內容包括定義、資訊計量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三大定律、引文分析文獻老化、資料庫評鑑等相關議題。
書目計量學定義:書目計量學英文名稱為bibliometrics,是由普里查德(Pritchard)於1969 年所提出,並定義其為:應用數學與統計的方法於圖書及其他傳播媒体。主要探討各種索引摘要資料庫之出版文獻的計量與分類,其基本概念與定律是其他計量學應用的基礎。
資訊計量學(informetrics)定義:一詞首先由納基(Nacke)以德文informetrie 提出,其意義為以數學的方法應用到資訊現象的測量,後來納基建議將科學計量學作為資訊計量學的附屬領域,且將資訊計量學置於資訊科學之內代表了科學活動與學術傳。
科學計量學定義:則是科學學( science of sciences)、科學傳播、科學政策等之量化研究。
以上各種名詞仍然經常被交替使用,其內涵仍互有重疊。
  

數學
-作業研究
-統計
-
機率論
-離散數學
-數學分析
-數學的資訊理論
物理
電腦科學
生物計量學、經濟計量學、化學計量學、社會計量學、量化語言學


















資訊計量學
包括
-書目計量學
-科學計量學
-引文分析
-資訊檢索理論










圖書館管理
科學社會學
科學史
科學政策
資訊檢索
生物計量學、經濟計量學、
  化學計量學、社會計量學、量化語言學










資訊計量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Egghe and Roussear,頁3)


三大定律

l  布萊德福定律
   分析資訊集中、分散的特性
l  意義:經常被引用的論文出自少數期刊,這些經常有論文被引用的期刊稱之為核心期刊,其與邊際期刊之數量呈現等比關係。(符合帕雷托法則,即80/20法則)
l  主要應用
l  指導期刊訂購工作:核心期刊
l  用於文獻檢索:評價效率
l  考察專著分布:核心出版社
l  動態館藏的維護:分析流通期刊之最小核心
l  檢索工具完整性的測定:選擇和利用的依據
l  學科幅度的比較:可確定不同學科的核心區
l  指導讀者利用期刊:核心期刊

l  洛卡定律
   研究某一領域中作者生產力分布情形
l  普萊斯平方根定定律:
    同一主題的半數論文是由所有作者數的平方根
    的作者所撰寫的
l   意義:亦稱為「洛卡倒平方率」,是指發表n篇論文的作者總數,為發表一篇論文作者總數的n平方分之一;而只發表一篇論文的作者總數,約是全部作者總數的60%。可用來評估不同作者生產能力、學術地位、生產一篇論文所需的時間、預測文獻數量的增長速度和動向等。
l   具體應用
n   在資訊科學、圖書館學方面:利用「平均文獻作者係數」合理編製作者索引。
n   在預測科學方面:預測文獻數量增長速度及流向,以及科學家數量的增長和科學發展的規模。
n   在科學學和人才學方面:便於科學家理論研究和科學史的探討。

   齊夫定律
   探討字彙分布的現象
l  意義:又稱為「字詞分布定律」,研究在文獻中詞頻和排名之間的關係。可應用於資訊檢索,使用低頻詞與中頻詞作為控制詞彙,得以提高檢索效益。
l  主要應用:
l  文獻索引
l  自動索引:利用電腦對每個詞的頻率進行統計分析,篩選出適於索引的詞彙。
l  索引加權:檢索詞加權可提高檢索效率
l  詞表編製:選用原始文獻中的術語,統計其發生頻率,研究分佈特徵,最後決定合乎使用頻率的詞,編入詞表。
參考資料: glisntnu99書目計量學 pp

引文分析
  • 引文分析是書目計量學中的重要研究議題。陳光華認為,引文分析即是探討分析來源文獻Source works)及被引文獻Cited Works)之間的關係,從各種形式文獻的引用行為中,了解作品間的關聯性、各學科領域的引用特性、以及作品與作者的學科地位等等。其應用方面,可應用於了解學科、資訊檢索館藏發展等方面。
  • 國內外重要引文索引資料庫
    • 國外引文索引工具
      • 屬於ThomsonWeb of Science包含三個資料庫,
    1. 科學引文索引SCI
    2.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
    3. 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
      • 另一個近年較受矚目的則是Elsevier2004年推出的 Scopus 資料庫
      • 此外像 CiteSeer, getCITED 也都屬於引文索引
      • 許多國外索引摘要資料庫或全文資料庫也開始提供引用文獻索引的功能,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資料庫也可視為廣義的引文索引資料庫
    • 台灣引文索引工具

其他:
l  Web of Knowledge
l  國際
l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l  Google scholar
l  ACI
l  大陸--CSCI(Cscd)  CSSCI
  • 引文分析重要係數與指數
  1. 影響係數:該年引用某期刊前n年的論文次數/前n年某期刊刊載的論文總數
  2. 即時指數:某年度對該期刊當年發表論文的引用次數/當年發表論文總數
  3. 期刊引用係數:某種期刊引用另一種期刊的次數/該種期刊的引用總次數
  4. 被引用係數:某種期刊(作者、國家等)被另一種期刊引用的次數/該種期刊(作者、國家等)被引用的總次數
  5. 自我引用係數:引用自己期刊(作者、國家等)的次數/該期刊(作者、國家等)的引用總次數
  6. 期刊被自我引用係數:被自己期刊引用的次數/該期刊的被引用總次數
引文分析相關詞彙
文獻老化
學術文獻 “年齡” 的增長
半衰期(Cited Half Life
某學科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X年)發表的反過來說經過X年,某學科領域其一半文獻的利用價值已逐漸衰減。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 蔡明月(2003)。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華泰。
  • 陳光華的避暑勝地
  • 邱均平(2005)。網路信息計量學導論。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十六期966月。

    書目計量學、科學計量學和資訊計量學,三者在範圍、定義與應用上都有相同和重複的方面。三者若強行予以區隔實在是徒勞無功。若硬要加以區分,主要在於計量技術運用在什麼地方?如果應用到書目的組織與服務則為書目計量學,應用到科學的組織與學術傳播則為科學計量學,應用到資訊的組織與服務則為資訊計量學。
資訊計量學演變至今已進入網路計量學的時代,然而在web 2.0的網路,是各種網民集體創作,即眾智而成。由於缺乏同儕評鑑,會產生資訊雜訊及知識價值問題。要如何相輔相成是圖書資訊學重要的議題。







 
 
資訊計量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